汉语里当代词在从句里“后照应”(先出现代词,后出现先行语)时,是句法原则管用,还是人脑更像“沿着线性顺序随手找个能对上的”那么随缘。顺带和英语做个对比,看两种语言的差异到底体现在离线判断还是实时加工上。 两个任务:自控速阅读(逐词呈现)测实时加工;句末先行语判断测最终解释。关键区是主句主语(区域6),并在溢出区看效应扩散。材料24组目标句,外加24句填充;目标句性别信息控制为“他/她”均衡。实验跑在 Ibex Farm 上,目标句之后还要回答理解与先行语判断问题。 因子设计:2×2 ① 代词位置:从句宾语 vs 从句领属语(“他朋友”的“他”)。 ② 性别:与主句主语性别匹配 vs 失配。 直觉:宾语位置受B原则约束,不能预指主句主语;领属语位置按不同指原则可预指主句主语。总体模式: 宾语代词时,大家几乎都选主句宾语做先行语;领属语代词时,更倾向选主句主语。表1的关键比例如下(汉语): 宾语/匹配:主语22% vs 宾语78%; 宾语/失配:主语11% vs 宾语89%; 领属语/匹配:主语75% vs 宾语25%; 领属语/失配:主语49% vs 宾语51%。 推断统计:代词位置主效应极显著(β=2.55, p<.001),性别主效应也显著(β=-1.12, p<.001),交互不显著。离线上汉英模式相似
句法优先,但不是独裁。 句法能决定当下是否把主句主语当作可及先行语:允准时出现经典“失配更慢”;不允准时,主语不可及,反而出现“性别匹配更慢”的干扰。 汉英相似于离线,差异在在线: 离线判断里两语种预指模式接近;在线加工里,汉语的预指倾向更弱、见效更晚、效应更小。 结果更靠近“句法搜索假说”:是否把主语纳入搜索首先看句法许可,不是先线性扫到谁就用谁。可同时也表明句法并非把语义线索完全压死,B原则的约束之下,性别等非句法因素仍能在不可及条件里制造干扰。
the cataphora resolution patterns in sentence-final antecedent judement are similar in Chinese and English
2 x 2 factorial desing
when pronoun at obejct position at the adverubial clause, refering to the matrix subject violates princple b